【劉玟惠 黃兆康 綜合】

客家100經濟篇系列專題,要來看台灣的鐵路發展史,以及客家人在鐵路興建上扮演的角色與貢獻,台灣在清領時期,由首任省巡撫劉銘傳,在北台灣搭設鐵路引進現代化設備,開始了台灣化的一頁,鐵路興建相當艱辛,不畏吃苦的客家鄉親,投入在鐵路興建與維修工作,客家人與鐵路結緣,在每一個環節上幾乎都可看見客家身影,也見證客家人不屈不撓的精神。

當CK124從三義勝興車站緩緩駛出,早已找好最佳位置的鐵道迷,莫不忙著拍下舊山線,三義到泰安段復駛的這一刻。

1908年開通的舊山線,因為新線啟用在1998年停駛,經過各界人士奔走,才終於在2010年6月復駛。

已經有70年歷史的老火車頭能夠再度亮相,全都仰賴一群在幕後維修的工作人員。

台北機務段段長 邱家財:「這個大家都知道,這是很熱又很辛苦的工作,但是客家人有堅忍不拔的精神,客家人也比較硬頸,這種工作就都有做,機務段現在客家人還有很多。」

台北機務段修繕股領班 黃運乾:「以前我們進來時,有老師傅帶我們做,就這樣子學的,最花精神的就是車子故障,電路故障就較花精神,其它的就是比較出力比較累而已。」

因為對於老火車有著特別感情,這些維修人員一做就是2、30年,台灣鐵路史從1887年劉銘傳奏請清朝政府,修建鐵路開始,光緒17年(1893年),首輛通車的火車騰雲號,為台灣交通運輸帶來嶄新的一頁。

甲午戰爭後,台灣割讓給日本,為了開採台灣豐厚的自然資源,日治時期,台灣總督府大量修築鐵路,1908年基隆到高雄的縱貫線鐵路開通,縮短了南北來往的時間。

1911年修築完成的阿里山線等森林鐵路,深入高山林地,民間私人會社為運輸糖等物資,而興建的輕便鐵路一度密布各地,1920年代花東的鐵路開通,改變過去依賴海路的交通模式。

鐵路局池上站前站長 范淮增:「以前的火車是混合列車,混合列車就是貨物列車,掛著載人的車廂,給人坐,還有普通車,普通車就是給客人坐的,因為當時的鐵路沒有全通,所以你要做鐵路,他們就叫原住民來做,但是沒錢給他們的樣子,所以答應他們以後坐車不用錢。」

池上站老站長范淮增,在鐵路局從基層員工一路當到站長,將近38個年頭,退休後仍然選擇在車站旁的宿舍居住,維持退休前的生活。

鐵路局池上站前站長 范淮增:「因為家就住在車站旁,上下行的列車時間,全部記在腦海裡,什麼時間什麼車來,應該要去菜園,什麼時間要回來吃飯,記得清清楚楚,很規律就是了。」

50年代,蒸汽機火車慢慢被淘汰,鐵路局改採柴電動力火車,曾經因為地形起伏過大,停駛12年的舊山線鐵路,則是因為沿線的風景吸引遊客參觀,周圍店家以鐵道文化打造出當地特色,更是促成舊山線的復駛。

苗栗舊山線文化產業協會理事長 古勝暉:「勝興這個地方算很特別的地方,因為它有百年的鐵道文化,也有早期的一點點地日本文化,又加上在地客家人的文化,有三種不一樣的元素,所撞擊出來的火花,所以說它是一個有深度的地方。」

在國民政府來台後,東勢線等支線連結各地交通,東勢線1959年開始營運,原本為搬運大雪山林場的木材,但由於木材砍伐量減少。

1991年9月廢線,後來鐵道也改為自行車道,讓民眾騎單車欣賞沿途風景,縱觀台灣的鐵路,從產業運輸促進經濟發展,在經濟價值降低後,已經超過100年的鐵路,除了運輸功能,也以它的歷史和深厚的在地聯結,發展在地文化。






熱門關鍵字: 線上免費A片 A片下載 免費線上A片 lv, gucci,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jgbu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